(原標題:副國級出面、上黨報頭版,兩將軍為何被高規格紀念?)
11月22日,《湖南日報》1版刊登文章《紀念黃興、蔡鍔逝世100周年》。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、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鐵農出席紀念活動。
?
黃興、蔡鍔都是湖南人,也同為中華民國時期的杰出將領和革命元勛,與同盟會關系密切。黃興還是同盟會的創始人之一,成為孫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,一度并稱“孫黃”。
今年,各地學界、政界紀念國民黨和同盟會“元老”的活動頻繁舉辦。一開春,CCTV的紀錄片《百年巨匠——于右任》在臺北開機;3月,上海、紹興聯合辦展紀念蔡元培;5月,上海歷史學會、中山學社和南京大學舉辦紀念陳其美學術座談會;6月,北京、上海、江蘇、浙江等地學者齊聚余杭,紀念章太炎逝世80周年。
最盛大隆重的紀念,當屬本月中旬中央召開的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,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6000多字的講話,對孫中山先生的評價極高,說他“是偉大的民族英雄、偉大的愛國主義者、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,一生以革命為己任,立志救國救民,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。”
北京孫中山研究學會理事王佐詩介紹說,自建國以來,中央和各地都開展過孫中山先生和其他國民黨高級將領的紀念活動,每逢五一十一,天安門廣場上還要豎起先生的巨幅畫像。“但的確能看出來,近幾年,紀念的規格越來越高,中央對孫中山先生的評價也越來越高,這對于凝聚人心、建立統一戰線具有深刻意義。
中央向來重視建立統一戰線,主張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。去年4月30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,審議通過了關于統一戰線工作的第一部黨內法規:《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(試行)》。
民主黨派人士、無黨派人士、海外僑胞、知識分子等等,要把這么多群體“擰”在一起,并不是一件容易事。王佐詩告訴長安街知事APP,建立牢固的統一戰線,肯定需要一位有凝聚力的人物,而孫中山先生是最好的象征。雖然每個群體的主張各有不同,但先生提出的“三民主義”卻能受到普遍認同,相當于一個“最大公約數”。
不同于以往的改朝換代,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力量推翻了封建帝制,并提出了民族、民權、民生“三民主義”。1912年,解決前兩個問題后,孫中山又提出“十年修建20萬里鐵路”,“讓曹妃甸建成北方大港”,“在海南建省”等一系列“民生主義”措施。
責任編輯:姬雪瑩_NN6784